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菜谱大全 > 馓子家常做法大全

馓子家常做法


所属地区:山西小吃
工艺:炸汆法

馓子的介绍:
馓子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北魏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记载:“细环饼,一名寒具,脆美。”其中“细环饼”即为馓子,“寒具”则是其古称。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有提及:“寒具,即今日馓子也。”馓子外形似扭绳或发髻,细如面条,色泽金黄,香脆可口,是山西地区传统节庆必备的小吃之一。每逢新春佳节,当地人们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馓子,走亲访友时互赠以表祝福。

馓子的功效与特色:
此小吃不仅口感酥脆、风味独特,而且富含碳水化合物和油脂,能提供较高能量,适合寒冷季节食用,具有温补脾胃、增强体力的作用。

馓子的制作材料:
精制面粉5000克,食用油3000克(用于炸制及刷面),黑芝麻100克,精盐150克。

馓子的详细制作步骤:

  • 准备原料:将所需食材提前准备好,选用高筋精粉,确保成品口感更酥脆。

  • 和面:取一大盆,放入面粉,加入黑芝麻和精盐混合均匀。随后逐步加入约5000克面粉对应的7000克清水(每千克面粉约需1400克水)。一边加水一边搅拌,直至形成絮状物,再用手揉成光滑的面团。整个过程中注意水量控制,避免过湿或过干。

  • 反复揉面与饧面:将初步揉好的面团进行三次揉制,每次揉好后静置饧面30分钟,以便面团更加柔软且富有延展性。

  • 第一次搓条:将饧好的面团取出,先搓成长条状,粗细大约如桂圆枝。然后盘入盆中,表面刷一层食用油以防粘连,静置1小时。

  • 第二次搓条:1小时后面条松弛后,再次取出继续搓条,这次搓至手指粗细,重新盘入盆内并刷油,继续静置1小时。

  • 第三次搓条:第三次搓条时,将其搓得更细,粗细约为笔杆大小。同样盘入盆中,刷油后静置1小时,待用。

  • 拉条与成型:将经过三次搓条、充分延展的面条绕在手上,一般绕约60圈。先用双手轻轻拉开至约25厘米长,再使用两根炸馓子专用筷子夹住面条两端,轻轻向外抻拉至约35厘米长。

  • 炸制:锅中倒入足量食用油,加热至约160℃(七成热),将拉好的面条慢慢放入油锅中,并用筷子轻轻摆动,使其受热均匀。炸至颜色呈金黄色即可捞出控油。

  • 成品装盘:将炸好的馓子平铺晾凉,保持其酥脆口感,最后整齐码放于容器中,方便馈赠或储存。

馓子的制作要领:

  • 和面用水应根据季节调整温度,夏季用凉水,冬季用温水,有助于面团更好地饧发;
  • 每次搓条后盘面时务必刷上一层食用油,防止面条黏连,保证层次分明;
  • 炸制时控制油温,过高易焦,过低则会油腻,影响口感和色泽。

通过以上细致的操作,一道地道的山西小吃——馓子便制作完成,既保留了传统风味,又提升了操作的实用性与成功率。

使用说明

爱查询菜谱,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美食菜谱平台,它精心汇编了国内外各大菜系的精华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菜谱大全。这里汇聚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,同时也融合了世界各地的异国风味,共计收录了超过2万个菜谱。无论是传统家常菜,还是新颖创意料理,用户都能在这里找到,并且可以免费查询,让每一位热爱烹饪的朋友都能轻松提升厨艺,成为家里的星级大厨,从此烹饪不再求人。